谢志光,男,1899年2月出生于东莞东坑镇。1922年毕业于湖南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3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跟美籍教授Paul C. Hodges学习放射学,1925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放射科进修。
1926年7月回国后,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他又感到,要创造和发展祖国的放射学,自己的知识面太窄,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于是在1930和1937年他又两次出国,先后到英、美、德、法、奥、瑞典、丹麦等国参观,学习有关放射学的诊疗教学和实验室研究的经验。从1923年到1942年的十九年间,他在北平协和医院放射科工作,从住院医师逐步晋升为教授和科主任。各科主任多数为外籍学者,他是第一个在北平协和医院担任科主任的中国人。
梁伯强,男,1899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中共党员。1922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欧本海姆助教;1923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于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2年受聘为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兼病理学研究所主任。1937~1938年和1948~1949年曾两次出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49年初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考察医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继任中大病理学研究所主任、任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1963年兼任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医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广东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
梁教授从多年研究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要建立我国病理学学科,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病理学资料。因此,他非常强调开展尸体解剖研究。在上海同济任职期间,他便千方百计争取尸体来源;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任职期间,他更加努力开展尸解研究。抗日战争后,中大医学院在粤北山区乐昌县办学的日子里,梁伯强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继续开展尸体解剖。到1965年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尸解总数已达7689例,居全国之首,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廖月琴(1910~1966),女,福建省厦门市人。1928年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科。1931年毕业。毕业后任协和医院护士长兼护理科教师。1936年至1946年先后在南京,贵阳国立中央医院任护士主任和护土学校校长。1947年留学美国进芝加哥大学护理科学习。1948年学成归国在广州中央医院任护士主任和护士学校校长。建国初期任光华护士学校、柔济护士学校教师。1952年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广州市护士学校、广东省广州护士学校副校长、校长。1960年任中山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校长。1964-1966年间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任副院长。
林剑鹏,男,1914年2月出生于南非洲的毛里求斯,原籍广东梅县。1933年就读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1939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先后到北平协和医院、北平中央医院、上海协和医院、沪西医院、贫民医院、重庆国立江苏医学院、广州中央医院、广州光华医学院、广州医学院的妇产科工作。1946-1953年在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工作,并逐步晋升为教授。1953年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妇产科教研组教授、主任。1964年参加开创肿瘤医院,任医务部主任、...
擅长女性生殖道及邻近器官损伤的防治和妇癌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子宫脱垂、宫颈癌及尿瘘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49前至文革前在广东大量引进新手术,例如:子宫下段剖腹产、宫颈癌镭疗、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经阴道结扎输卵管、阴道作全宫切除、尿瘘、粪瘘修补术等,并在本市、本省推广。1949后到1962年定期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指导工作,文革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肿瘤医院、中山医学院附属一院、省人民医院、广州海、陆、空医院、广州铁路医院、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指导业务工作,做疑难手术。
李振权,男,汉族,1928年生,广东梅县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委,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通讯评选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国际联络部部长及全国鼻咽癌研究组组长,《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常委编委,《中华肿瘤杂志》、《实用肿瘤杂志》、《实用癌症杂志》、《中山医科大学学报》等刊物编委。联邦德国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学会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学教授,全国博士研究生导师。
1949年9月参加革命。1951年华中医学院毕业。1952年起在中山医学院从事肿瘤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一位头颈外科和鼻咽癌的肿瘤专家。他1964年设计的颈淋巴结清除术改进术式曾在国内外介绍并推广,1987年在美国《肿瘤外科》杂志全文发表,1965年提出鼻咽癌TNM临床分期法被二届全国肿瘤会议推荐全国采用,1970年在国际上最早提出鼻咽粘膜异常增生是癌前病变的观点。
李国材,男,1919年出生,教授,肿瘤学专业。1943年毕业于国防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50年回中山医学院工作,历任中山医附属一院外科讲师、副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山医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50年12月参加首批中南军区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任中南军区51医疗手术队队长,赴朝鲜参加第五次大战役救死扶伤,并荣立集体三等功。肿瘤医院医务部副主任、胸腹科主任、肿瘤学教研室主任、肝癌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乳腺癌委员会委员,...
管忠震,男,1932年10月生。1954年岭南大学医学院(后改为华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医学本科毕业。196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进修结业,任中山医科大学附二院血液室负责人。1965年起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化疗组组长、肿瘤内科主任。1982~1983年获WHO奖学金赴美在M.D.Anderson医院及肿瘤研究所任访问学者,期间被该院聘任为客座副教授,1983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学教研室主任,肿瘤医院副院长、院长。现任该院肿瘤内科主任导师、...
从1978年起主编我国唯一肿瘤化疗专科杂志《癌症—化疗专辑》,迄今已出版40辑。1997年起编印出版《肿瘤化疗通讯》,对促进我国本专科学术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先后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26名,培养本专业学术骨干。1979年起主持本单位肿瘤化疗专科进修班,先后培养化疗进修生约200名,据统计迄今已有50多人担任各地化疗科主任,82人取得副高以上职称。另外积极参与、举办国内多项专科培训班、讲座及学术座谈会授课,为建设我国专科学术队伍做出贡献。1985年、1995年两次编写《肿瘤化学治疗》讲义为国内各地同行欢迎,1995年为我国主要大型参考书《肿瘤学》(张天泽、徐光炜主编)撰写《肿瘤化学治疗》篇,1998年为陈敏章主编《中华内科学》撰写《临床肿瘤学基础》,
区宝祥,女,1924年7月出生,广东鹤山人。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59年10月~1961年10月赴苏联医学科学院临床实验肿瘤研究所进修,1983年受聘中山医学院教授职称。先后历任华南医学院科研科科长,中山医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山医学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兼肿瘤研究所所长(1987~1990)。并先后兼任中国遗传学会遗传毒理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遗传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广东肿瘤学会理事等职位。主要研究方向:熟悉肿瘤病因发病学,细胞培养及细胞遗传技术,国内首批研究鼻咽癌实体瘤染色体及病人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曾首创鼻咽癌小鼠异位移植模型。发表关于肿瘤染色体、肿瘤遗传与遗传毒理等论文约60余篇。
曾主编《鼻咽癌病因与发病学》一书,以中英文分别出版,并参编《医学遗传学》、《病理生理丛书——肿瘤》、《鼻咽癌临床与实验》及《实验肿瘤学》等专著。1986年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987年获广东省高校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潘启超,男,1930年5月出生,广东省广州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61年在苏联医科院癌症研究所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原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抗癌药物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卫生部第三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评议组成员;曾任广东省药品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担任中国药学会、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及肿瘤药理及化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药理学会理事长、广东省第四届科协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癌症》、《中国临床药理杂志》、《中国新药杂志》等10多种刊物的编委。
大学毕业后任原中山医学院药理学助教、讲师,1957年赴苏联留学,1961年回国后致力于肿瘤药理学及化学治疗学的研究工作。研究植物及合成药抗癌作用及机制、合并用药、增效减毒等。与海南协作完成海南粗榧研究。与新疆协作,确定骆驼蓬碱抗癌作用,证明伪石蒜碱、短刺虎刺有抗癌作用。与美国合作,证明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单酯体外抗艾滋病病毒(HIV)作用。研究粉防己碱等体内外可逆转多药抗药性(MDR),且强于经典的维拉帕米,与抗癌药物合用可能提高临床疗效,建立了一种以Fura-2/AM筛选MDR逆转剂的新方法。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学论文160多篇,综述及译文数十篇,对《癌症》杂志的编审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后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8次。培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7人,博士学位9人。多次赴美、日、德、英、新加坡、泰国、澳洲等进行学术交流。1988年曾被美国加州戴维斯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2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闵华庆,男,1932年10月上海出生。1956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后留任于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1961年调中山一院肿瘤科,1964年迁肿瘤医院。1988年晋升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头颈科、鼻咽癌科主任;为第一、二届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多个学会的常委或委员、学术刊物的编委等。40多年来,闵教授在鼻咽癌的流行病学、临床分期和综合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的鼻咽癌攻关课题,CMB(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课题以及博士点科研课题。上世纪70年代负责完成广东省肿瘤死亡调查,并受命卫生部撰写«中国南方五省鼻咽癌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研究»一文,在12届世界肿瘤会议宣读,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EB病毒血清学前瞻性观察显著地提高了鼻咽癌早诊率,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并被编入«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向全国推介,“EB病毒血清学结合临床早诊的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首次提出把COX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于临床分期的研究,由于所提出的新分期较国内外各分期更具科学性,被命名为“鼻咽癌'92分期” 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据此提出了分层治疗方案并开展多种救援治疗,使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获得了较大的改善,“鼻咽癌临床新分期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鼻咽癌的分期和治疗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