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肿往事丨第一代广东后装人陈昆田:妇科医生更加要手轻、手准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矗立在耀眼的阳光下,披着褚红色大理石外墙,方正而棱角分明的放疗中心楼竟缘起一道光。因为那里更需要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技术1948年,中国放射学的创建、奠基人谢志光教授放弃了北京工作优厚的条件,来到了岭南大学,正是这一次逆行追光才有今天软硬件条件亚洲一流的放疗中心,也才有了如今肿瘤患者的希望灯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正是在我们几代肿瘤防治人的不懈努力下,与放射线短兵相接赤膊上阵的接续奋斗,才有了今天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放疗中心,这是我们半个世纪的汗水与付出的结晶!这是87岁的老放疗人陈昆田教授对放疗事业的执着,也是一代又一代中肿人对肿瘤患者初心与使命的写照。


广东后装放疗第一人的中国心

19644月,开院仅仅1个月,当时华南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前身)即组建了放射治疗科,并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镭疗区。但镭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其射线能量较高,半衰期长达1622年,故放射防护困难,设备条件要求高,一旦造成放射污染,将产生巨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当时省卫生厅为了更好管理特殊的放射源226Ra(镭),便将广州市内的镭疗设备全部集中到中肿使用,这样中肿就成为当时广州市唯一能使用镭疗的医院。

随着肿瘤防治事业的迅速发展,到了70年代末期,更新镭疗设备已是势在必行。为了掌握新机技术,陈昆田被医院选派到西德学习后装治疗专业技术。回国后,陈昆田便与后装室的同事齐心协力,短短的一年时间,改进了单一为妇癌而设计的机器,增加了机器治疗肿瘤的适应范围,陈昆田也被称为了广东后装放疗第一人

1984年,中肿放疗团队在全国率先把后装放疗应用于直肠癌的治疗,1985年,创造性地开展鼻咽癌腔内放疗,后来还打破放疗的禁区,将腔内放疗应用于非肿瘤病种的治疗,成功报告了世界首例阴道乳头状瘤的治疗。1989年,中肿终于完全摒弃了镭疗,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近距离放疗中心,踏上了后装机的新时期!

但是,问题又来了,虽然当时国内后装机生产行业发展迅猛,已经从仿制发展为独立设计生产。但其关键部件192Ir(铱)源只有英国、俄罗斯和美国能生产。作为中国的放疗人,陈昆田深信中国人要用中国源,这颗中国心使他们下定决心要研发国产源!

在那段研究源的日子里,陈昆田一直待在四川省峨眉山脚下的深山老林的厂里,与核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断讨论、研究、试验。经过不断的尝试和修改,最终确定了我国第一颗铱源的研制方案,但好事多磨,第一次试验并不成功,陈昆田与一众技术人员顶住压力,仔细分析了第一次源试验失败的原因,研究改进的方法,并且在第二次测试前做了周全的检查论证……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第二颗国产铱源终于顺利通过了国家鉴定,并成功用于临床。

从此,国产后装机也迎来了曙光,用上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源,一举摆脱了对国外源的依赖。据1997年的统计,全国各大城市、中小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高剂量后装机共有311台,其中国产机就有210台,并全部应用了国产铱源。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把患者处成朋友

如今,当你走进放疗中心会发现,后装室的一侧是一式的长廊设计,各个功能室的外放疗系统机房和辅助室间互相毗邻,长廊中间点缀着园林式的花草树木,优雅而富有艺术气息。而后装室则采用了朴实无华的人文设计:开阔的治疗室,配上柔和的灯光及悠扬的音乐,躺在治疗室里的患者能够放松心情。

如果回看当时的治疗室,大家可能都会被一幅画卷吸引:画上的瀑布像神话中的仙女披着银纱,在斜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以前治疗室的条件没有这么好,我们专门挂了一幅黄果树瀑布的画卷,希望缓解患者们看到这个壮阔的场景,心情也能稍微舒坦一点。陈昆田回忆道。



没有关怀的医学是冰冷的,对于肿瘤专科医生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已经过去快60年,但回想起把患者处成朋友的日子陈昆田还记忆犹新。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陈昆田完成了一例危重症患者的手术,由于担心患者的安危,陈昆田周末也不敢回家,晚上就留守在病床旁,时不时观察患者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回家了,但还是觉得不安心,就会半夜又溜回去医院,看看自己的患者。有时是一头扎进工作中,几周都不回家。陈昆田笑着说,当时的保安同志看到我们都已经非常习惯给我们开门放行。

别人把性命托付给你,你就要负责到底!是陈昆田一直以来的坚持,也是刻在一代又一代中肿人骨子里的医者情怀。正是这种对患者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陈昆田把病人处成了朋友。时至今日,每逢过节,都会有患者致电陈昆田表达感谢之情。


手要够轻,刀要准

建院初期,虽然当时镭疗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技术员、医生和护士的默契配合下,常规镭疗操作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由于是徒手操作,工作人员被大剂量的照射是不能避免的。据当时的监测结果显示:以头颈科的舌癌插植为例,即使操作熟练,能在半小时内完成,医护人员所接受的放射剂量仍相当于一年内可承受的剂量标准。我们深知,肿瘤病人能战胜病魔,放疗必不可少,这项工作必须有人承担,也必须有人愿意燃烧自己成为暗处的那一道光。陈昆田说。

后装放疗是妇科肿瘤常用的另外一种放疗方式,放射源通过特定的装置进入到肿瘤内部,近距离照射肿瘤后再回收,这种治疗方式能使肿瘤受到大剂量照射的同时,邻近的正常器官剂量很低,达到治疗肿瘤的同时保护正常器官的作用。但是这种放疗手段,要求医生手要轻,放置要准,疗效才能好。

除了放疗外,外科手术治疗也是肿瘤最常用的治疗手段,这就要求当时的肿瘤专科医生除了要练就手要够轻的本领外,还需要刀要准。时任院长李振权对医务人员的治学态度、医疗作风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常叮嘱医生们:医疗技术要精进,医疗作风也要改进。当时我们这些年轻医生都很怕李院长,他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如果手术操作不好他还会直接狠狠地打我们手板。在李振权院长手把手的指导下,陈昆田也逐渐从入门学徒成长为硬刀子


剪不断的中肿情,忘不掉的放疗梦

对于自己的硬本事,陈昆田也毫无保留,在培养接班人上一直不遗余力,为了能够让这些优秀的技术和精神得以传承,他主动延迟了7年退休,只为培养更多的后装人。

可喜的是,现在后装室工作的新一代,他们都是在腔内治疗中多年历练出来的专才。新一代的后装人正带着陈昆田等一众前辈的期望不断推陈出新,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腔内放疗技术而奋斗!

半个世纪了,从刚入院的毛头小伙子,到如今的耄耋老人,我在中肿走完了人生的大半路程。我忘不掉第一次上下镭时的忐忑,忘不掉那一个个与同事钻研后装治疗机的通宵达旦忘不掉的是为了与中肿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陈昆田说。


编者按:

寒暑易节,流年似水,转眼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即将走过一个甲子的芳华。六十年静水深流,是征服癌症、造福人类的使命担当;六十年岁月留芳,是奋不顾身、攻坚克难的勇气力量;六十年风华正茂,是见证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中肿甲子生辰到来之际,我们邀请到了站在中肿发展坐标上的亲历者,共同回望这段星河岁月,一起对话甲子,触摸院史。他们或是先行者、筑基者,或是见证者,亲历者,是他们,令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岁月熠熠生辉;是他们,让中肿关注苍生凉热,为肿瘤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上一条:长风破浪创纪元 下一条:中肿往事丨“我见证了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和中心的蓬勃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