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旗领航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强化党建“引领力”。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守公立医院公益性,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心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委会“第一议题”、党支部“三会一课”、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全覆盖机制。
夯实党建根基,强化组织“向心力”。加强政治引领吸纳,2022年发展新党员70名;完善“中肿支部综合目标管理360体系”,将指标导向党建业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
中心党委、鼻咽科党总支部于4月分别通过广东省“双创”评估及“样板党支部”创建验收。
“双带头人”麦海强教授于3月获评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
推进重点工作,强化发展“驱动力”。4-6月,团委开展国考/DIP支付知识竞赛,做新时代健康中国赶考人。
7月,财务处综合收费处青年文明号集体通过中山大学团委考核,成功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
筑牢宣传思想主阵地,强化品牌“传播力”。2022年,中心宣传思想工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抓住传播新风口,再攀品牌传播新高度,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中心原创作品获评广东省教育工委精品党课、南方号获评南方日报年度创新力奖、广州日报科普短视频大赛最具潜力奖、广东省卫生健康好新闻优秀奖等。
全年新闻媒体报道共661篇次,总流量突破5000万,中心品牌传播力进一步增强。
2.同心抗疫
238名医疗队员进驻方舱医院,徐瑞华院长向总领队刘卓炜副院长授旗
中肿人用力行诠释战疫抗癌双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与新冠病毒顽强搏斗,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全年共计派出78批次13351人次支援社区核酸采样,238名医护及保障队伍整建制接管广州番禺东新方舱医院,49名医护队伍支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6名核酸检测队员支援上海、广州气膜实验室,20名队员支援荔湾区流调工作……中肿“逆行者”多线作战。
“9.22”疫情发生时,中心以快制快,以最迅速的反应、最果断的措施、最短暂的时间控制了疫情,最大限度保障了肿瘤患者的诊治需求,开创了肿瘤专科医院疫情防控新模式。
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作为肿瘤防治的“国家队”,中心坚守“征服癌症,造福人类”的初心使命,攻坚克难,精勤不倦,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
在9月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中心获评最高等级A级,位列全国参评肿瘤专科医院第三,继续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10月,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中心通过三级甲等肿瘤医院复审,确定为三级甲等肿瘤医院。
在11月发布的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中心再次荣膺肿瘤专科声誉榜第2位。
全年审批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27项,其中国际创新5项,国内创新8项,省内创新10项。
中心于7月成立全国第四家、广东首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国际培训中心,成为国内机器人肿瘤微创外科领域水平最高、覆盖专科最全的单位之一,机器人手术量居国内肿瘤专科医院首位。
中心在国内率先实现无痛内镜诊疗100%全覆盖,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和舒适度。
中心在全市率先全面开通省内异地门诊联网结算,开通跨省异地门诊联网结算,切实减轻患者当次就医费用负担。
血液肿瘤科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于12月完成第10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分子诊断科于6月通过国家(CNAS)实验室专家组的评审,推进分子诊断实验室管理的标准化、国际化建设。
4.科技创新
2022年,中心在JAMA、Lancet Oncol、JCO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影响因子10.0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12篇,在影响因子20.0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31篇。
在6月公布的2021年度自然指数排名中,中心位列全球肿瘤医院第4、中国肿瘤专科医院第1。
8月,在2021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中,中心位列综合榜第12,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肿瘤学排名第2。
中心于12月入选2022年中国研究型医院。
鼻咽癌领域,证实新等效低毒晚期鼻咽癌替代治疗方案(Lancet Oncol,马骏、孙颖团队;JCO,麦海强团队),证实EGFR-ADC类药物的抗肿瘤疗效(JAMA Oncol,徐瑞华团队),证实瘤内细菌负荷是鼻咽癌患者的有力预后工具(JAMA Oncol,柳娜团队),创立了低危鼻咽癌患者“豁免同期化疗”的治疗策略,使20%鼻咽癌患者受益(JAMA,马骏、孙颖团队)。
食管癌领域,创建了含紫杉醇化疗联合特瑞普利抗体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新方案,刷新了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生存期纪录,为国际免疫治疗领域贡献中国方案(Cancer Cell,徐瑞华、王峰团队),证实了PD-1单抗联合化疗对PD-L1低表达食管鳞癌人群治疗疗效(JCO,徐瑞华、王峰团队)。
乳腺癌领域,首次解析了FUS/circEZH2/KLF5反馈回路通过CXCR4互作促进乳腺癌肝转移的深层机制,发现circEZH2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有望为晚期乳腺癌病人提供全新的潜在治疗靶点(Mol Cancer,唐海林团队)。
膀胱癌领域,阐明恶性肿瘤成纤维细胞亚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差异性,为制定膀胱癌精准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理论基础(Cancer Cell,刘卓炜团队),首次明确了阻断肾动脉的肾部分切除术术后残存肾实质的病理改变,中心关于肾部分切除术后肾功能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European Urology,张志凌团队)。
肝癌领域,在国际上首次证实辅助性FOLFOX方案肝动脉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合并微血管侵犯的肝癌人群术后复发风险,且安全性良好,填补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空白。(JCO,郭荣平、韦玮团队)。
胃癌领域,创新性提出新的分期方法—N'分期,从临床可及性、操作便利性及预后精确性角度改良了现行淋巴结分期中淋巴结捡取数不足导致分期偏移的痛点(Mil Med Res,周志伟团队)。
基础前沿领域,发现了RNA甲基化负向调控DNA甲基化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解析了RNA-m6A与DNA-5mC互作调控染色质可及性和癌相关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Nature Genetics,林东昕、郑健团队);发现一种新型细胞器Rafeesome,揭示了干扰素基因刺激分子激动剂diABZI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Cell Research,康铁邦团队);揭示了PKCβII介导脂质过氧化迅速扩增促进铁死亡的分子机制,提示脂质过氧化-PKCβII-ACSL4正反馈通路可为铁死亡相关的疾病治疗提供分子标志物及新靶标(Nat Cell Biol,朱孝峰团队)。
8月,徐瑞华教授团队与君实生物就“免疫治疗增效活菌生物制剂”项目签署转化协议。双方将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推进免疫治疗活菌增效剂的研发上市,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该实施许可项目合同总金额首次突破亿元,是中心迄今为止转化金额最高的项目。
中心2022年科研基金再创新高,主持纵向科研项目269项、预算经费1.19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项、资助经费5745万元。
中心重大重点人才类科研项目取得新成效,获得9项国家级重大重点人才类科研项目。
中心主办的Cancer Communications(《癌症通讯》)最新影响因子达15.28,成为亚洲影响因子最高的肿瘤学期刊,在中国肿瘤学领域影响力第一。
12月,中心顺利主办第10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13位院士、92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100余位专家参与主持、讨论,线上观看13898人次。
5.甘肃医院
6月14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授牌仪式和开工奠基仪式在甘肃省兰州市先后举行。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是甘肃省首家获批建设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300亩,总建筑面积30.9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800张。旨在全面提升甘肃省肿瘤防治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区域内肿瘤患者外转率,逐步实现“肿瘤患者大病不出省”的目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
6.黄埔二期
10月11日,黄埔院区二期项目正式签约奠基,广州市黄埔区将投入5亿元资金支持。二期建成后,黄埔院区规模将扩增13万平方米,医疗服务体量将增至1200张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2022年是黄埔院区正式启用的第二年,为进一步完善专科布局,黄埔院区正式开设妇科四区,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院区继续秉持“同质化服务、延伸式管理、差异化发展”原则,整体服务能力持续增长,第三季度月均门诊人次较启用初期增长一倍,季度月均手术人次较启用初期增长66%,实现优质资源扩容;同时,为保障更多患者就医需求,黄埔院区立项新增MR等多台诊疗设备,实现设备规模倍增,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7.人才强院
中心稳步推进人才引育工作,完善院内人才项目考核和评审工作,制订“志光计划”杰出青年医师-科学家实施方案,共计7位博士入选第一届“志光计划”,为培养未来医学领军人才蓄力。全年共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3名。
徐瑞华教授12月增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6月当选中国抗癌协会医院管理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11月入选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月荣获2022年度CSCO年度成就奖,11月荣获中山大学“芙兰奖”,12月荣获2022年度“谈家桢临床医学奖”。
马骏教授11月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曾木圣研究员团队于12月荣获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孙颖教授5月获评2021年广东医院优秀管理干部,当选2022年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
周芳坚教授1月上榜“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
张蓓教授5月当选为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刘继红教授8月荣获2022年广东医师奖。
徐瑞华教授团队、马骏教授团队的研究在4月分别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马骏、孙颖教授团队“鼻咽癌综合诊疗方案的创立与临床应用”4月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益新院士、徐瑞华教授、马骏教授、曾木圣教授、陈敏山教授、谢丹教授、邵建永教授、宋立兵教授、黄蓬教授、张力教授、关新元教授与符立梧教授于4月入选爱思唯尔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在3月举行的第七届医学家年会上,管忠震教授获十大“医学泰斗”称号,蔡清清教授获十大“医学菁英专家”称号,丁培荣教授获十大“医学新锐”称号,张力教授获十大“原创研究领衔者”称号,胰胆外科获十大“公益医院/科室”称号。
在8月举行的第五届人民名医盛典中,管忠震教授入选“特别致敬”;傅剑华教授、黄金华教授入选“卓越建树”;蔡清清教授、王风华主任医师入选“优秀风范”。
8.卓越教学
7月,王树森教授获评“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学名师”
中心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3个核心能力的目标,坚持思想铸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方向与国家需求相统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过程管理,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肿瘤学医学人才。
放射肿瘤科专业基地作为全省唯一的放射肿瘤科专业骨干师资培训基地,1月顺利举办首届全省骨干师资培训班,5月牵头完成全省住培放射肿瘤科结业临床实践能力统考工作,11月打造全国放射肿瘤学理论与实践系列线上精品课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全国辐射共享。
临床病理科专业基地以CNAS基地认证为契机,构建“四考一体化”过程考核体系,基地就该成果代表中心首次在全国住培高峰论坛分享病理住培经验。
中心自2014年获批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来,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能打硬仗的住院医师,至今共培养1112名优秀的住院医师。
9.智慧医疗
智慧医院建设方面,全年开展118个项目建设,完成信息化需求417项,业务量较2021年翻番。临床数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数字病理扫描系统、手麻无纸化系统,补齐临床全数字化最后一块拼图;推动电子病历六级相关改造,闭环监控深入使用,大幅提升临床协作能力;互联网医院完成大升级,扫码直达所有服务,“加油吧”、在线退费等新功能上线,实现线下业务的100%线上化,智慧服务从功能建设向内容和体验建设转变。
智慧医院建设为国考、DIP、三甲复审、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信息保障。
中心于8月入选“十大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医院榜单”,智慧医院再上新台阶。
在科研教学支撑方面,新建专病库21个,日均查询超过1.5万次,新增子课题587个,实现80%的自动生存随访。全年支撑628项临床研究,提供10.5万篇文献检索支持,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分析服务。
大力推进临床研究患者智能招募、大数据随访平台、电子实验记录管理、教学管理等科研教学支撑信息系统建设等;承接AI课题15项,在鼻咽癌复发的早期诊断、病理图像弱监督精细分割、可解释性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AI+互联网的数字疗法平台,为后续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了新工具。
10.一起向未来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中肿人涵养初心,接续奋斗,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打造特色文化体系,强化文化“凝聚力”。
7月,中心连续7年荣膺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殊荣,并获得医疗机构“最受大学生欢迎奖”。
7月,天河院区获“立项”调增审批,调增后项目总规模30.47万平方米,调增1.64万平方米;8月,再获“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批复,顺利完成用地指标和用地性质转化。
创新季度交叉检查形式,让临床与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信息传达与反馈更顺畅,颁发首届“医院管理建言献策奖”,推进问题及时解决。
中心于6月荣获广东省教科文卫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在10月举办的中山大学“喜迎二十大,唱响新时代”群众活动作品征集中,中心获得集体一等奖。
中心原创节目《医路华彩涌·中肿底色红》在1月获“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旗袍巾帼风采大赛”二等奖。